Friday, December 14, 2012

Montblanc Boheme 鋼珠筆

算一算這筆也用了十多年了,看起來還很新。




Friday, December 7, 2012

騎車必備(誤)

最近不管騎多慢都沒人超我車…(抓頭ing)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2

2007 Vespa 250 GTS

這是住在洛杉磯的時候買的Vespa 250 GTS,當時也有考慮本田的Big Ruckus,最後還是很膚淺的挑了長像比較斯文的Vespa,這車重心很高加上跑不快,騎高速公路根本就是在玩命,最要命的就是會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給我熄火,原廠技師也查不出問題所在,騎起來有點像在騎定時炸彈,也不敢騎內側車道,就怕一熄火沒地方躲後方來車,所以只能騎它去附近買菜。後來搬到紐約認識一個也是騎Vespa的義大利佬,他的250 GTS也有同樣的問題,這邊的技師也搞不定就讓他便宜升級換300 Super,結果問題也是一大堆,所以他現在都騎本田。


Tuesday, December 4, 2012

天藍色中號Intense 6.6

這是我在騎5.5的時候就等的不耐煩的一台車, 那時在全系列更換成VPP時在FR跟XC車款中間出現的一個斷層,也就是取代UZZl SLX的All Mountain後繼車款.  5.5算是LONG TRAVEL XC,怎麼改也不會改變他XC車的本質, Uzzi VPX再怎麼偷輕也是四不像. 畢竟AM才是我的菜. 6.6一出來我就馬上把5.5跟VPX脫手來個二合一了。由於AM車能涵蓋的範圍很廣,有些人會把6.6組的很XC風,有些人會把它搞得比較重鹹,怎樣都行。因為我有從FR跟XC車上留下來兩車份的料, 所以我平常把6.6調得比較清淡, 夏天常跑DH場地的時候就會把它換上重口味的料. 反正我也喜歡調車, 也不會覺得麻煩.

一開始車上裝了狐狸麵36, 馬味客CrossMax XL, 方程式純金碟剎還有狐狸氣壓DHX 5.0後避震。大致上還可以,小地方的遺憾有碟剎手感不大好,椅墊太硬,龍頭太長,前叉很順但上坡不能縮短,hub咬合太慢還有後避震很白癡。
換上CCDB後避震,Saint兩速大盤跟99g的Syntace F99龍頭,除了有點頭輕腳重之外,車子的貼地性超好。
這次換上了CCDB的鈦彈簧, 顆粒是金花鼓配馬味客819輪圈, 馬座騎Z1 Light, 死馬肉Hone大盤, 希望龍頭, 思杯修來思的平台踏板跟馬古拉路易斯FR前210mm後190mm碟煞。看起來不錯但騎起來很恐怖,Z1是順到不行沒錯,但煞車下沈很明顯,尤其配了210mm的前碟。平常騎不會怎樣,就怕一累或緊張的時候抓前煞太大力,畢竟這是前空翻的最佳組合。

這是在藍色6.6上的最佳化設定, 前叉換回麵36, 碟盤換小到前7後7,跟差踢啊大盤。


其間也試過差踢啊碟煞,還不錯,但還是馬古拉強。

Sunset Ridge

Sullivan Canyon


2004 Intense 5.5


在Intense Uzzi SLX之後,5.5是我一腳踏入VPP的不歸路,在騎5.5的這段時日也是騎騎改改,上坡慢怪車重下坡慢怪避震爛(其實現在想起來,要快就多跟一些厲害的車手騎,跟沒幾次進步就很明顯了),組車跟改車是門學問,一開始要先瞭解自己的特色,像體型體力膽量之類的,我不會叫一位一百公斤的老兄買台18磅的卡繃車(除非他跟我有仇),或是要40公斤的女生騎50磅的下坡車上山。還有看自己的勇腳程度和騎車技巧的比例。比如說自己腳力好但下坡技巧有待加強的話就可以組台頭角斜一點軸距長一點重心低一點的車加強信心跟穩定性來補技術上的不足。以此類推。

再來就要看用途,看自己最常跑那種地形,難度等級等等來決定車種。考慮這些就是要推敲出自己是需要XC,AM或DH的車身,知道了之後才要從車身幾何,支點設計,強度跟重量(我自己還要再加個美觀,沒辦法,幹美術的)這些考量去挑台跟自己八字合的座騎。

現在就用看圖說故事的方法聊一下我當初改了什麼料以及為何要換的緣由:


這是車剛裝好沒多久的時候拍的照片,零件全都是從被換掉的Uzzi SLX上移植過來的,Uzzi SLX算是AM/light duty DH車種而5.5是XC車,所以Manitou Sherman前叉在5.5上有點太重太長,除此之外就只是些小問題而已,像Hope Mono Mini不夠力又吵,輪胎質地太硬而且抓力不夠,後避震有點呆。車上唯一可圈可點的就是用Sapim CX-Ray扁鋼絲編CK ISO hubs配Mavic 819 UST免內胎鋁框。

前叉換成Manitou Minute 1:00(液壓+彈簧+SPV),幾何對了但SPV問題很多又不順,(Manitou在全面改款成SPV之前的前叉都很棒)。大盤從XTR 952降級成XTR 960。車胎換成Kenda Nevegal記得好像是有🐸logo的那型,還真黏,只是磨損有點快。

最後是改成這德行,前叉換成Fox TALAS RLC,跟5.5蠻搭的。碟剎換成又輕煞力又強的Magura Marta SL,後避震換成比Manitou SPV 5way順多了的FOX RP3,還有圖上看不到的一堆鈦螺絲。

Monday, December 3, 2012

2002 Intense Uzzi SLX

這是我第一台Intense(之前一台車是GT STS-2), 大概是在2002年左右買的, SLX是Intense在全車系換成VPP之前的全能車款(當時好像還沒有all mountain這字眼),設計就像瑞士刀一樣,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幹嘛的話,就能把車調整得和量身定作的一樣,軸距,BB高度,頭管角度,座管角度全都可以調整,這也是我第一次送避震器去PUSH改,配上Manitou Sherman前叉,SLX的性能除了重量以外真是沒啥好挑剔的, 而且車身幾何甚至比6.6還優.

Manitou Firefly前叉, Hope Mono Mini碟剎, Chris King ISO花鼓編Mavic 819框
重看不重用的Hope Mono Mini
Sherman還蠻順的, 但行程縮短鎖不住, 會偷偷變長回去.
第一隻推工業的神器

Sunday, December 2, 2012

廢鐵色大號Intense 6.6

很懷念之前住洛杉磯時每週日一早就和朋友去騎車的日子,搬到紐約後沒得騎,只能看看以前騎車的照片過乾癮。現在要介紹的就是還留在老家車庫等著重出江湖的Intense 6.6,我對登山車比較重視的(而且也是最難搞定的)就是懸吊系統,在6.6上面總共用過了四支後避震器,包括了Fox DHX Air, Fox RP3, Cane Creek Double Barrel以及Push過的Fox Van R。基本上氣壓的在6.6上面表現都不是太好,尤其是DHX Air,不是避震器的問題,而是6.6和彈簧避震八字比較合。CCDB的貼地性非常好但要花不少心思才能調得好,還好最後有用到PUSH改過的Van R才完全的滿意。

再來比較值得一提的就是Industry Nine的輪組(幾年前還拍了一段YouTube影片把花鼓的聲音錄下來),前面是標準的20mm thru axle後面則是自己裝套件改接10mm DT Swiss快拆來提升後三角的剛性。鋁圈則用Mavic 819加上Specialized無內胎版的Enduro Pro和Adrenaline車胎。

碟煞則採用Magura Louise配Hope的七吋碟盤以及Goodridge的鋼編油管,變速器用SRAM X-0,剩下的除了偷輕用的鈦螺絲以外也沒什麽稀奇的料了。

調到最後長這樣
當初還沒有1.5的狐狸36
唉9, 成功的把四十幾萬人搞得很煩的YouTube影片
馬古拉路易思陪好嶺鋼編油管
低踢瑞士10釐米直軸 
最後還是挑了推工業的麵R
騎著拍
日落嶺



Tuesday, November 27, 2012

Fuji X-Pro 1配徠卡M鏡

上禮拜收到Leica M轉Fuji X的轉接環,其實真的也沒這個需要,只是好奇徠卡鏡頭在X Pro-1上面的表現。接環上面的鈕一按就直接跑到鏡頭焦段的選項,如果常換鏡頭的話,這的設計是很方便。X-Pro 1雖然長的很像range finder,可是骨子裡還是mirrorless/csc(compact system camera),加上是轉接手動鏡頭所以只能用電子景觀屏來對焦(話說如果對好焦而且主題不會亂跑的話還是可以切換成OVF來拍“決定性的一刻”)由於用沒多久,也還沒什麼結論,目前的感覺還是乖乖用Fuji 35mm/f1.4比較輕巧方便,加上畫質也不會比徠卡的非球面鏡差太多。會轉接的話大概只會在想用別的焦段的時候而已。
用起來很像Contax G2
























轉接環的設計和質感都不錯

接50mm Summilux Pre-ASPH







可以在沒月亮的晚上的巷子裡拍黑貓了











有點頭重腳輕,但不會比接NEX糟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2006 IWC工程師(Ingenieur 3227-01)

其實我不是太懂錶,只要外型設計得簡單好看加上錶芯不要太糟的錶我都有興趣,這隻IWC工程師就是個例子,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在2006年左右買的,用沒多久就因為動力儲存的效率太差(戴整天居然會在當天半夜罷工!)進廠,修好之後有改善一些,戴個一天睡前拿下來大概可以撐到隔天下午,跟其它錶比起來還是很糟但懶得再送廠一次就將就用,就因為動力儲存效率差的緣故這錶反而變成我最常戴的,有點重但不會不舒服,而且早就刮得亂七八糟的所以現在戴也不必太小心。

with Sig 229 Equinox and Chris Reeve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鏡頭篇

剛剛在整理Lightroom的圖庫時看到了在2011年1月的時候給鏡頭們拍的全家福,點了一下名之後發現圖裡十顆鏡頭現在還留著的只剩兩顆,我現在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每一個脫手的原因:
上一, Elmarit-M 90mm/f2.8: 太少用90mm這焦段
上二, Noctilux 50mm/f1.0 v3: 換成v4, v4的內建遮光罩比較方便
上三, Summicron 90mm/f2.0 Pre-ASPH: 太少用90mm這焦段
中一, Summilux 35mm/f1.4 ASPH (Pre-FLE): 還留著
中二, Summilux 50mm/f1.4 Pre-ASPH black paint: 還留著
中三, Summicron 50mm/f2.0 SE: 突然不喜歡銀色...
中四, Elmarit 24mm/f2.8 ASPH: 換Elmar 24mm/f3.8更小更輕更銳利更便宜
下一, Elmar-M 50mm/f2.8: 非常的不順手
下二, Summicron 50mm/f2.0 v5: 換Summilux 50mm/F1.4 ASPH
下三, Summarit 50mm/f1.5: 散景還不錯但成像太糊了,而且我突然不喜歡銀色...

就這樣,下次再聊手上現有的鏡頭。


Leica Noctilux 50mm f0.95 ASPH

Leica Noctilux 50mm f0.95 ASPH這顆鏡頭存在的意義很奇怪,第一,對range finder相機來說,這鏡頭真的是太大顆了。第二,它太貴了,專業攝影師買不起,而買得起的人大多不會用。第三,散景沒之前f1.0的漂亮(但絶對比f1.0來的鋭利就是了)。0.95 ASPH的優點不外乎就是它光圈全開的銳利度,而我個人覺得它的缺點除了笨重以外,還有它在M9上紫邊(purple fringing)的問題很嚴重。另一個則是設計的問題,它的伸縮式遮光罩很薄加上鏡頭很重,只要一敲到鐵定凹,到目前我己經看到一二顆遮光罩凹掉的Noct ASPH出現在各大二手交易區了。這顆鏡頭在我手邊沒有待太久就脫手了,因為如果我想用夠銳利的全能鏡頭的時候,我會用Summilux 50mm ASPH。如果背景或主題太醜想用散景來分散注意力的時候,我會挑Noctilux 50mm F1.0 V4。


在a la carte M7上

和前一代的Noctilux合影

Sunday, November 25, 2012

真情流露的開版感言

Hello~這裡其實還沒弄完,請先移駕到我英文版的Blog看看反正我話不多,兩邊大多都是照片。(中文版的乏人問津,所以英文版那邊的內容我比較常更新。)

正港的男輪用中片幅的~


狗用小台的